周引春:不想當廠長的不是好員工
網站編輯:嘉善雙飛潤滑材料有限公司 │ 發布時間:2018-10-08
從第一天進廠做學徒時,他就確立了自己的理想——當廠長,他說“不想當廠長的員工不是好員工”;20年如一日,他堅守雙飛一個陣地,他稱自己是“對公司最忠心的人”;有別于其他民營企業家達到一定規模后會更多考慮聘請職業經理人的做法,他堅信只有把企業傳給女兒,才能延續他的理念和責任。
“我是對公司最忠心的人”
主持人:我覺得你公司和你個人的名字都比較有意思,一個叫“雙飛”,一個叫“引春”,這兩個名字有什么特殊含義,還是純粹的巧合?
周引春:是巧合,也是天意。雙飛的拼音縮寫是SF,它的圖案是兩個展開的F,一個飛行的形狀,所以取名雙飛。雙飛有雙贏的含義,我們的企業文化就是雙贏。我的名字“引春”,就是引來春天。跟我合作的人,無論是供應商、顧客、員工、合作伙伴,都得到了應有的利益,不也是雙贏么?
主持人:今年是雙飛成立20周年,在這20年間,雙飛從起步資金只有5萬元的作坊式企業,發展到如今年產值將跨越3個億,這跨越背后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周引春:我認為因素是綜合的。20年雙飛經歷風風雨雨,經受了很多磨難。現在我們的企業結構,無論是人員、品牌、產品,都具備了與國際同行相抗衡的條件。
主持人:作為一個管理者,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在雙飛發展過程中,你個人的因素占了多少?
周引春:我從辦廠至今一直在雙飛,堅守陣地,自己就是忠于企業的一個榜樣。忠于企業的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主持人:你以前也是一名普通員工,現在是管理者,作為員工和管理者,你考慮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嗎?
周引春:我基本上是兩邊都考慮。如果員工向我提出什么要求,我就反過來想,如果我是員工該不該提。這樣就形成一種比較和諧、民主的管理方式。況且現在的企業管理和以前不一樣了,必須要做細致周到的思想工作。
主持人:這是不是跟你做過政治老師有關,你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善于講道理?
周引春:是的,這方面我有比較好的基礎,比較善解人意,能夠開導人。
主持人:你說你從辦廠之初就沒有離開過雙飛,我也注意到你在企業文化中特別強調對企業忠心,現在像你一樣的元老還有多少繼續留在這里工作?
周引春:從辦廠第一天到現在的,就我一個了。但從進廠的第一天開始到現在沒有離開的很多。這里面有幾十個元老一直跟著我。
在留住人才方面我確實動了不少腦筋。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純粹的物質是成本最高的,而且永遠達不到頂峰,但是精神的力量就比較強大。要告訴員工我們為什么在一起干,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最近花了十萬多元,請人創作了首廠歌——《我是雙飛人,雙飛是我家》,就是要培養員工的認同感。
主持人:我感覺你不像在辦企業,更像是在辦學校。你是不是覺得管理企業和做老師在理念方面有相通之處?
周引春:我也有這個感覺,我對我的員工就像對學生一樣。我曾經有個愿望,年紀大了以后開個學校。以前教書的時候,書本上怎么寫,就怎么教。現在回過頭去考慮,當時教書的一些理念現在是用得上的。我認為自己的成長跟教書這段經歷密不可分。教書的四年,為人師表,嚴于律己,養成了我現在的風格。
“要做百年老店,就得讓子女接班”
主持人:你對下屬能寬厚待之,也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不是在你成長過程中,也遇到過這樣一個伯樂,讓你現在以同樣的心態對待你的員工?
周引春:要說伯樂,我原來的董事長是我要感激的,是他培養了我。但我們兩個在管理方式上很不同,他比較嚴謹、嚴厲。在他手下,承受壓力的能力需要特別強。而我恰恰相反,我給員工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更喜歡激勵下屬。
主持人:別人用懲罰的方式推動工作,你用激勵的方式推動工作,你覺得兩種方式相比較,哪一種對管理者要求更高?
周引春:應該說給予員工壓力這種方式比較簡單,做老板比較好做。用激勵的方式難度比較大,需要理論功底。
主持人:那你對自己有激勵嗎?
周引春:我不需要激勵,我靠的是信念。我的信念就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所作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量幫助別人。
主持人:你是從小就有這樣的想法的呢,還是當你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以一個成功者的心態產生這種想法?
周引春:這說起來就復雜了。小時候我家里比較困難,父親在我1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兄弟姐妹五個就靠我母親一個人,我勉強讀到高中畢業。小時候有人幫助我,也有人欺負我。我了解被人欺負時的難受心情,所以我立下志愿絕不能欺負別人。后來在教書過程中、創業過程中,也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逐漸形成這樣的信念。
主持人:任何一個企業家對自己的事業都會看得比較遠一些,你現在對自己的事業有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周引春: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公司年產值做到100億。這個目標比較大,能否實現要看天意。
主持人:站在3億元的門檻上看這100億,你認為可能性有多大?
周引春:這個比較難說啊,中庸一點,50%吧。這幾年我們每年的成長速度在30%左右,按照我目前的年齡,可能100億的時候,這個企業不是在我手里發展了。
主持人:那你有沒有想過讓這100億實現的時間更提前一些,不單純靠企業自身利潤的滾動,而是去借助外力呢?
周引春:有這個想法。像嘉善新嘉聯這個企業,9年靠自有利潤滾動,凈賺了7000萬元,但是上市一年就募集了1.8億。這對我觸動很大。我盡管現在每年利潤在增長,但每年投入再生產的資金只有1000萬元。如果有機會上市,就可以有更大的投入,讓我們發展得更快一點。
主持人:說到上市,我知道你本人在公司占的股份比較大,有73%。如果上市,你個人的股份首先面臨稀釋,你能接受嗎?
周引春:其實我已經計劃好了,把我個人的一部分股份轉讓給中層干部。有錢是好事,也是壞事,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有錢對下一代未必是好事,很可能害了他們。所以我對我女兒說,接班一個企業并不是享福,而是承擔一份責任。
主持人:你現在已經確定要讓女兒來接班了。我看過關于你的一篇報道,說你比較反對引進職業經理人,你認為只有把企業傳給自己的子女,才會延續你的經營理念。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很多民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都覺得引進職業經理人可以把企業打造得更現代一些、更規范一些,而你的想法完全不同。
周引春:當然理由有很多,最主要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前不久我參加浙商理事會,碰到華立集團的汪立成,他說他的兒子不愿意接他的班,覺得企業是父親做出來的,人家會說兒子靠父親。我跟他講,你一定要讓你兒子接班,因為這不是給他一個企業去享福,而是讓他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讓外人接管,搞不好企業會四分五裂。
主持人:你認為家族式的延續,企業的生命力會更強一些?
周引春:如果要做百年老店,主導的人員要家族成員來延續。當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奇跡,比如有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出來,但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人一定要有信仰,并且有所嗜好
主持人:當你站在3億的門檻,定下100億目標的時候,你覺得最終的可能性是一半。那當你從學校進入工廠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廠長,現在又成為董事長?
周引春:哪里會想到有今天啊,自己也覺得這個發展速度不可思議。現在越是有了,越是要想我以后要更大。不過,當廠長的念頭倒是我進廠第一天起就有的。
主持人:你剛進廠就想著當廠長,會不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好高騖遠、不踏實呢?
周引春:想當廠長不是不踏實,而是一個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以后,我就想,自己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就朝這方面去努力。
比如,那時嘉善干窯鎮有個老板,原來做財務會計的,后來當廠長了,給我一個印象就是,會計如果做得好的話,可以當廠長,所以我就努力去學會計知識,努力做好會計這行;后來發現銷售做好了,也可以當廠長,就拼命去學銷售技巧。
我主張腳踏實地地做事情,但要有目標,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廠長的員工不是好員工。我有這個想法不是要替代廠長的位置,而是培養自己做廠長的能力。
主持人:你通過十年奮斗實現了當廠長的愿望,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幸運?
周引春:有句歌詞叫“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上天還是挺眷顧我的。
主持人:跟你聊天過程中你一直提到信仰、信念這些字眼,在你看來信仰十分重要?
周引春:是的。如果企業家不具備自己的理念,肯定做不大,因為會迷失方向。有思想的人是不會失去方向的。
現在搞企業有思想的人很多,如馬云、牛根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就像企業文化一樣,我的企業文化是和諧雙贏。華為就是狼文化,但我認為這種文化太殘酷了,跟我的性格不吻合。
主持人:說到思想,你愛學習是出了名的。據說你在北京出差的時候,在京城某飯店大堂里手抄《大學》,真有此事?
周引春:是有這回事,在大堂里看到墻上貼的《大學》覺得特別好,就把它全文抄下來,回來后我專門買了一套《四書五經》來看。
主持人:《大學》里哪一句話你覺得特別好,要抄下來?
周引春:你看《大學》是這樣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就是說,一個人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認為這是一種道。我把這種思想理念融入到我辦企業的理念,跟我現在提倡的和諧是完全吻合的。
再譬如,我在用人方面特別強調忠心,那如何來判斷一個人忠心與否呢?孔子曾教給我們說,忤逆之人必定不是忠心之人,所以我用人時總要看看這人是否對父母孝順。
主持人:除了從這些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外,你還很熱衷參加各種經濟論壇和培訓班,據說每年僅參加的經濟論壇就有十多個,有用嗎?
周引春:沒有那么多。有用無用,因人而異。我舉個例子,我們讀MBA的時候30多個人去參觀海爾,有的人回去后就完了,我回來后總結出16條經驗,給員工講課。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要學會一點東西。
主持人:在很多人的感覺當中,MBA、EMBA更多的是一種形式、鍍金,真的有用嗎?
周引春:當然非常有用。第一是可以學到新的理念;第二我原來有想法但沒有得到證實,可以在課堂上向專家求證;第三有了跟人交流、跟員工講課的資本,起到傳播的作用。
主持人:那你的業余愛好就是學習嗎?
周引春:不是,我現在空余時間也打打牌,因為上班太辛苦,神經繃得很緊,如果回到家還是那么緊張,人要累垮的。打打牌,放松一下,第二天上班精神就很好,這是一種好的勞逸結合的方式。當一個人有嗜好、上癮某件事時,這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最好的。
主持人:現在讓你上癮的是打牌、看古籍還是做企業?
周引春:到了企業就一心想企業,到了家里就想打牌放松,人要學會在一時一地做適合的事。所以,我的精神狀態一直很好。
□專家點評
點評人:嘉興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嘉興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虞錫君教授位著名管理專家說過:“一個想讓自己的企業成熟的創業者,一定要認真考慮和設計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企業成熟的標志。”浙江雙飛無油軸承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引春是一個自覺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家,是一個運用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發展的成熟企業家。
周引春實踐和倡導的企業文化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追求雙贏。雙飛集團的企業精神就是“創新創優,和諧雙贏,做強做大,造福一方”。他們執著地追求企業與客戶、管理者與員工、企業與社會的雙贏;二是重視學習。周引春不僅自己重視學習,喜歡讀書,而且把員工送出去讀書,學費由企業承擔,把“雙飛”建設成“學習型組織”;三是崇尚信仰和理想。他堅信“不想當廠長的員工不是好員工”,當企業年產值做到3億元的今天,他己經把中長期目標設定在了100億元。